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智能时代下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探索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2日10版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教育系统将坚定不移抓好落实,勇担兴教强教新使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针对智能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携手多家设计行业的领军企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建立了多模态实训基地,搭建了专项数字化平台、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智能辅导系统和在线评估平台,加强数字化技能类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精准育人。
构建数智化校企合作平台
完善联合培养协同机制
健全和优化三大协同培养机制,融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合作平台,以适应智能时代的需求,保障校企双赢。
1.管理协同:校企共同组建核心管理层,利用云计算(阿里云)和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NLP),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沟通反馈协调机制。这一机制依托于数字化合作平台,与 40 多家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全过程实现校企办学管理合一。
2.教研协同: 校企共建数智化科研、教学、设计共享平台,融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物体识别漫游(OR)、AI 辅助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整合不仅实施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也促进了校内工作室与校外生产基地的紧密衔接。这种无缝衔接的教研协同体系,深化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教学、科研、实训、生产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连贯的学习体验。
3.运营协同:企业资金投入并结合行业需求,共建共育“教师+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团队。利用智能化沟通平台提升导师间的协作效率,企业严格把控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此外,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以激励课程教学,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职业发展指导。
通过这些措施,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和联合培养机制,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的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整合文化艺术与数智技术
构建数字化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包括了乡村文化、数字文化、媒体艺术、交互设计等新兴领域。这些领域发展所需要的艺术设计类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还要能够熟练运用数智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实践。为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人才,由校企共建“文化艺术+数智技术”课程体系,实施“以产促学,智能融合”策略,即采用项目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校企共建真项目、真任务、真案例、真题库,将企业所运用的设计软件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从中学到新的设计方法和前沿技术。例如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沉浸式软装设计,从用户的角度审视和优化设计。让学生掌握新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提高设计效率和创新能力。
优化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
推动数智技能实践运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结合智能化时代的需求,学院在延续“2+1”教学模式(即两年校内工作室学习与一年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基础上,融入智能化教学工具,进一步探索“校内实训工作制、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战略。
如智能辅导系统和在线评估平台,旨在确保学生在校园内外的不同学习环境中,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技能发展,构建一个连贯又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学习路径的无缝衔接。
校内:与设计行业企业共同开设订单班,模拟企业运营的真实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并建立生产性实训工作室。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专业课程教学,并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申请、评审和管理,提高奖学金发放的透明度和效率。
校外:学院与企业和产业园区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开展项目的实践活动,还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传统技艺,并通过智能化教学区域提高互动性和实践性。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挑战的机会,增强了实践技能。学院还利用智能辅导系统和在线评估平台进行学生管理,实时跟踪学习进度、进行安全监控和反馈评估,确保学生在校外的安全和学习效果。